大家好,我叫潘大喜,印尼名字叫william pribady, 我是印度尼西亞華人。一九九四年三月九日我來到這個世界,所以要等到今年三月份我才滿二十三歲整,可以說還是一個“小鮮肉”。我家中還有三個兄弟——兩個哥哥一個弟弟,我排行老三。今天我想在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和中國的故事是怎么開始的。
說起我和中國的緣分,就不得不提一個對我影響最大的人——我的阿公。小時候在家里我聽阿公跟爸爸媽媽用漢語交流,那時候的我真是一點兒都聽不懂而且也一點兒都不想學習漢語,因為小小的我覺得漢語好復雜,聽起來像唱戲一樣。您別說,我阿公還真特別喜歡看京劇,每天晚上都要看京劇的光盤,可惜我還是什么也聽不懂。到了我上小學的時候,有很多中國的電視劇開始在印尼流行,比如《還珠格格》、《情深深雨蒙蒙》之類的,我的家人都很喜歡看,我自己也覺得里面的演員都很帥很漂亮,所以我一有空就跟家人一起看中國的電視劇。而且不知道為什么,小時候的我特別喜歡唱中文歌。有一次我在學校參加唱歌比賽的時候就唱了一首中文歌,可惜唱的水平不佳,很多漢字發音都是錯誤的,同學們聽了都笑了起來,但我自己卻覺得很得意。阿公常常對我說:“大喜呀,以后要好好兒學習漢語,因為你是華人,我們華人的根都是從中國來的?!彪m然那時候我還小還不能完全明白這句話的意思,但對中國、對漢語的特殊的感情卻在我的心里扎了根。忘了介紹一下我的阿公,我的阿公叫潘忠和,一生心系中國的印尼華人,兩年前剛剛過世,我的中文名字“潘大喜”就是我的阿公給我取的。
我對中國文化最早的接觸和認識,也是從阿公和父母那里獲得的。在印度尼西亞,我們華人也過春節、端午節和中秋節。從中國來的春節還是我最喜歡的節日,因為“恭喜發財,紅包拿來”,過春節的時候我們小朋友就可以收到很多紅包啦。中國的文化我們從小時候便知道的,因為我們是華人,所以從小爸爸媽媽就告訴我們關于中國的文化的知識和故事,融在骨子里的中華情是我們所有華人之間共同的“秘密”。
在印尼,每個人都必須有自己的宗教信仰。我上初中的時候,爸爸媽媽叫我去佛堂。那時候我特別調皮,每次到了佛堂可就磨蹭著不肯進去,在門口跑來跑去還跟爸爸媽媽說:“我們去別的地方吧,去商場逛一逛吧,去買電子玩具吧!”可是爸爸不聽我說的話非拉著我進去,后來我生氣了,又哭又鬧又打爸爸的腳,佛堂里所有的人都看著我。這時一位華人老阿姨走過來捏捏我的臉說:“哪里來的小朋友,好可愛呀!”聽阿姨這么一說,我的臉馬上就變紅了,又高興又害羞。后來我經常去佛堂聽課,每星期最少去一次。在佛堂里我也一點一點學習漢語,因為有很多佛法課是用漢語解釋的,雖然剛開始我也聽不懂,但是我抱著“慢慢聽別人說,以后就能聽懂能開口說”的想法,總算一直堅持下來聽別人說漢語。
到了高中的時候,我的漢語水平還是不太好。學了這么多年漢語,可是和別人用漢語交流起來還是那么困難,有時候聽得懂有時候聽不懂。而且我說漢語的時候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聲調,因為在漢語中同樣一個字的發音如果聲調改變了,意思也就完全不一樣了。那時候佛堂里常常會有中國來的佛學老師來講佛法課,每次中國老師來講課時,都是那位老阿姨當我們的翻譯。我看阿姨年紀那么大了,可是為了我們還要那么辛苦地翻譯,覺得心里很不好意思。有一次,我想自己跟來講佛法的中國老師交流,可她竟然一點兒也聽不懂我說的話。從那天起,我就對自己說:“我以后一定要學會漢語,要像佛堂的老阿姨一樣會聽會讀會說漢語!”現在想想,那位老阿姨也是在我學習漢語的道路上對我有重要影響的人之一, 她不僅鼓勵我努力學習漢語,還用漢語對我說:“我們做人啊,不能計較太多,能幫別人的時候就盡量幫助別人,不要去想有沒有回報。要時時用心幫助別人,這樣的話我們才能做對世界有用的人,活著才有意義?!崩习⒁陶f的話我永遠也忘不了。
上大學的時候,我覺得自己的漢語開始進步了。每次有佛法課的時候,我就仔細聽阿姨是怎么翻譯的,在心里默默記住。而且我也敢自己說一點兒漢語了,雖然有時候說得還不對可我仍然繼續說,因為只有這樣的話我的口語才會有進步。有一天,我在佛堂里幫阿姨做了一點翻譯,中國老師和聽課的人們都聽懂了我的話,我自己感覺很得意,所以從此以后更是一有機會就努力學習漢語。大學畢業以后我在哈山努丁大學孔子學院學習漢語,并且終于拿到孔子學院獎學金來到中國學習漢語,有機會親眼看一看阿公和老阿姨口中的美麗中國。
現在我每天刻苦地學習,我的漢語也一天天有了很大的提高,但是我從來沒有停止我對漢語和中華文化的追求和熱愛,因為我仍然記得阿公對我說的話:“大喜呀,要好好兒學習漢語,因為你是華人,我們華人的根都是從中國來的?!?/span>